龙阳伟业
【筑龙网】中国地产的建筑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 4/3/2015]  图文来源:《筑龙网》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地产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楼歪歪”、“楼倒倒”的建筑安全事件也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些年,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建筑的坚固、安全、耐久,作为绿色、低碳、环保建筑实现的重要前提与存在意义,其重要性也愈发重要。


  因此,如何从根本提高建筑质量,保障建筑安全,提升建筑寿命,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保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建设行业,甚至整个社会不容回避的重大命题。众所周知,对于建筑安全来讲,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建筑结构,而建筑结构由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两部分组成。毫无疑问,作为结构中的重中之重,建筑地下结构成为影响建筑安全的第一要素。


  同时,建筑地下结构属于隐蔽性工程,其存在的隐患相较于看得见的地上结构,不易察觉,这种属性可能导致问题最终被忽略或掩盖,为建筑安全埋下危害。因此,如何发现建筑地下结构存在的隐患与问题,同时,找到保障及提升建筑地下结构质量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形成完善、可落地执行的监督机制以及行业需要遵循的实践模式,成为解决建筑安全问题至为重要、关键的环节。


  为此,本刊编辑深入对话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绿色节能技术复核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学术委员、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阳伟业)董事长王伟。针对中国建设行业的现状,结合他在建设行业多年的实践经验及其所带领的龙阳伟业在建筑地下防水工程领域取得的重大探索成果,围绕“地下渗漏告诉我们什么”的主题,对提高建筑地下结构,保障建筑安全,实现建设行业永续性发展方面的科学观点进行系统阐述。


嘉宾档案:


  王 伟  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建设工程物资协会防水分会副会长、中国建筑业协会材料分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绿色节能技术复核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


  专注于建筑地下防水工程多年,针对建筑地下防水“三高”痼疾,提出了全新的防水观念及有效解决方案,为从根本上保障和提升建筑质量与安全,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做出了卓越贡献。其改革创新事迹先后入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主编的《新兴领军者》、中国改革人物纪实丛书《改革之星》(第二辑)以及《二0一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等。其撰写的《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全文入编《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中国管理科学十年成果荟萃》,并在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伟董事长曾先后获得“2012中国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12年度最受关注企业家”、“2013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进个人”、“2014中国建设行业领军人物”、“中国改革35年•35位杰出人物”及“100位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等荣誉称号,被国家领导人誉为“建筑地下防水领域的变革实践者”。


  记者:能否请您结合实际,谈一谈目前建设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王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建设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外在的、看得见的形式的关注,远远超越看不见的、内在的本质的关注。对于建筑而言,原本“坚固、经济、实用”的建筑原则被置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美观、特色、华美”。当人们一味的追求奢华,突显表象时,却忽略甚至忘却了人们对于建筑最本质的需求是安全与耐久。另一方面,随着GDP至上,人们对“利益”狂热的追求,使整个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然而一味追求速度,对建设行业,可能意味着很大的灾难,因为过分“抢工期、赶进度”,就可能意味着牺牲建筑质量。其实,针对我们“速度至上、大干快上、重表不重本”的建设风气,潜藏的问题已经开始集中、频繁的爆发。比如,频发的路面塌陷事件以及“楼歪歪”、“楼倒倒”的建筑安全事件,很多建筑“未老先衰”、甚至“英年早逝”,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不定时炸弹”,有人将此称之为建筑的“质量报复期”。那么,针对于这些问题,不能只治标不治本,要找问题出现的源头。像路面塌陷事件,表象、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地下管网老化、破损,导致的生活用水外溢,致使水土流失,但这只是诱因,那么追根溯源,我们只需要明确“泥沙都去哪了”,找到“泥沙都去哪儿了”,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源头;而建筑质量乃至于建筑安全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影响建筑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建筑地下结构是否存有问题,具体存有哪些问题,找到源头,就找到了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核心。龙阳伟业就是通过对地下渗漏真相的不懈探寻,从而发现地下渗漏与路面塌陷、建筑安全之间紧密的关联。


  记者:据相关部门统计,相较于国外而言,当前国内建筑质量偏低、建筑寿命较短,对此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王伟:据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英国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为74年,而中国平均不到30年。对此,人们早期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归结为我国现代建筑相较发达国家而言,城市规划及建设经验少、科技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只能说这是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一方面原因,或者说是拿得出手的原因,并没有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实际上,造成我国建筑寿命短、质量差的关键,从另一方面来看,重要的并不是建设经验多寡、技术含量高低及施工工艺水平优劣,而是建设行业、相关从业者的思维方式问题,甚至价值取向问题,可以说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近期,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豆腐渣工程是精神垮塌的必然结果》,我认为找到了“靶心”,指出建筑质量问题频发最为本质的原因是:人的精神、信仰出了问题。这与多年来龙阳伟业倡导的观点如出一辙,可以说整个社会现在需要进行一种反思。近几十年来,大肆横行的社会整体浮躁氛围、信仰普遍的缺失以及对金钱极度崇拜的观念,造成了我国建筑质量堪忧的环境与背景。人们过度追求速度、追求利润,不可避免地降低建筑标准,将“达标”视为“高标”,忽视建筑质量与建筑安全。特别是,将问题尤其是隐蔽性工程问题进行遮盖或隐藏的思维方式以及“急功近利,忽视质量”的价值取向,是致使我国建筑质量普遍较低,建筑寿命过短,建筑安全隐患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而建筑质量、建筑安全系数偏低,成为了制约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记者:现阶段,大家比较关注绿色地产,您认为制约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让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更普及,形成全民观念?


  王伟:首先,需要明确不论是绿色建筑,还是低碳建筑,都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而人对于建筑最根本的需求便是安全,因此,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建筑的安全、坚固与耐久,离开了这些,绿色建筑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其次,现阶段,困扰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体制上存在缺陷,我国尚未针对新兴的绿色建筑产业进行整体上的体制支持和保护;第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缺失;第三,传统的建筑行业过于庞大臃肿,观念相对落后,普遍存在一种“大跃进思维”。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绿色建筑产业存在不信任。另外,在相关从业者看来,从传统的建筑行业转型成为绿色建筑产业需要付出相对较大的代价,而新型的绿色建筑产业对传统建筑行业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而商业利润的驱使让这部分人对绿色建筑产业不支持不理解,有很大的抵触心理。


  要普及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必须要提升社会大众对于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的理解,必须要通过国家力量制定一整套具体可行的制度、法规进行规范,并对社会上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的发展进行大力的推动。同时,扶植大批新兴产业以进行战略性的产业调整。以政府视角在社会层面进行宣传,进行产业的大规模升级和转型。我认为,这样才能让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逐渐形成全民观念。


  记者:您提到了 “地下渗漏与建筑安全”,能否详细谈谈这两者存在怎样的关联关系?


  王伟:其实,建筑安全问题,可以说就是结构安全问题,而建筑结构中最为重要部分是地下结构,因其承载着地上结构,是建筑的根基。因此,建筑安全问题几乎可以等同于建筑地下结构问题。这样我们的“聚焦”就变得清晰化了,但是难点也随之出现,建筑地下结构属于隐蔽性工程,问题不易被发现且不易被重视,这一属性导致问题在建筑过程中特别容易被忽略或掩盖。龙阳伟业在长期实践中,找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通过地下渗漏现象,借助“水”来发现问题,因为“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水能发现”,进而去寻求解决方案。目前,我国建筑地下防水,主要由结构防水与其他防水层两部分构成。地下如果出现渗漏,一方面,表明其他防水层与结构防水同时失效,表明地下结构存有“先天”缺陷,例如大的“蜂窝”、“狗洞”、贯通裂缝等,这种缺陷如果不能在施工过程中处理好,几乎不可逆转。另一方面,地下长期渗漏,有害物质将以水为媒介,侵入地下结构主体,造成钢筋锈蚀,钢筋锈蚀过程中产生的锈胀会促使混凝土劣化,从而引发建筑形态改变,对建筑地下结构造成“后天”的“二次伤害”,且这种伤害对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和结果难以预测。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如果把建筑比作一棵大树,地下结构就是大树的根系,如果“根”先烂了,大树将会怎样?


  地下渗漏,防水没有做好只是形式,房子没有做好才是本质。地下渗漏看似只是影响地下空间的使用,实则反映的却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换作今天的境况应修正为“万丈高楼始于地下”。因为地下结构就如同建筑的“心脏”,是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建筑物交付使用后出现的地下渗漏,反映的往往是地下结构的“先天”缺陷,这种“先天”缺陷初期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未来。不仅会缩短建筑寿命,还会诱发重大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地下渗漏问题不像是气爆、油爆等问题的爆发,那么尖锐,它具有潜伏性与麻痹性,不是老百姓当下所关心的,但却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记者:我们了解到,地下渗漏反映的结构质量问题及产生的重大危害,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请您谈一谈具体的情况?


  王伟:在2014年初,“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带领侯云春、林海燕、李晓林等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走入龙阳伟业进行“地下渗漏与建筑安全”专项主题调研,参与调研的各位政协委员,根据调研内容,达成了“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的共识,并将这一“天大”的问题,形成了全国两会的正式提案,进行了提交。《中国建设报》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和相关行业唯一的综合性报刊,以《全国政协委员: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为题,进行了整版的深入报道。


  同年,11月17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政协杂志社共同主办了“关注地下渗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主题座谈会。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赖明副主席,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王国卿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李玉光,住建部原副部长郭允冲等二十余位领导及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在会上,我作“关注建筑地下渗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主题发言,通过分析“地下渗漏告诉我们什么”,阐述了地下渗漏与建筑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详见附件3)。在本次座谈会上,我国著名工程专家杨嗣信教授也特别提出,“要改变自己20年来的看法,那就是不再把地下防水工程放到仅次于结构的位置,因为这样会导致对建筑结构施工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要将地下防水工程提升到与地下结构工程同等重要的高度”。并明确指出,“现在地下防水工程中,混凝土自防水与防水卷材互相依赖,结果都崩溃。地下工程的混凝土不仅要具有结构的功能,要有结构的安全,同时它也要有防水密实的功能”。


  可以说,我们多年以来竭力倡导和呼吁的建筑地下渗漏所反映出的结构质量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记者: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建筑地下渗漏都会造成哪些危害?


  王伟:建筑地下渗漏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仅仅是漏点水,影响我们居住舒适性,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危害。建筑地下渗漏的危害,主要分为四种:


  第一,氡污染。氡是一种惰性气体,有强烈的放射性,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19种主要环境致癌物之一,且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室内主要致癌物。氡主要存在于土壤中,能溶于水。土壤中的氡,以水为媒介,可通过渗漏侵入地下空间。人体吸进含氡的空气后,会遭到放射线的内照射而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


  第二,地面塌陷。近年来,地面塌陷事件频发,其很大程度上,与建筑地下长期渗漏,以及地下给排水管线“跑、冒、滴、漏”有关。地表水、雨水,尤其是地下给排水管网老化破损或安装质量差所外溢出的生活用水,通过向建筑地下空间渗漏,会把泥沙带走,日积月累,在其周边区域就形成了地下空洞。


  第三,降低建筑寿命。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很多,建筑地下长期渗漏,会导致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加快建筑的老化速度,造成建筑过早夭折。


  第四,危害建筑安全。这也是最为严重的一种危害。建筑地下结构,是影响建筑安全的第一要素。而建筑地下长期渗漏,会锈蚀钢筋,致使钢筋锈胀,从而破坏混凝土主体结构,并造成建筑形态发生改变,随时可能导致建筑垮塌等危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


  记者:地下渗漏会造成如此大的危害,那么,我国建筑地下渗漏的现状是怎样的?


  王伟:我国建筑地下渗漏率多年来居高不下,并且这个行业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悖论,我们将之归纳为“三高”痼疾,并在2012年5月26日,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中国建设报社主办,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中归纳提出。“三高”痼疾具体表现在:防水材料生产(指非结构类防水材料,在地下防水工程中,又称作“其他防水层”材料)与施工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建筑地下防水工程验收合格率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使用三至五年后)建筑的地下渗漏率也越来越高。在本次峰会上,针对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我们提出的“据不完全统计,渗漏率高达80%”,获得了各界认同,后期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60—70%渗漏率的数字。另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与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联合发布《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中,我国建筑地下工程的渗漏率平均数字为57.51%,而部分城市如重庆、无锡地下渗漏率则高达100%。林林总总,但建筑地下渗漏率偏高已形成广泛共识。


  地下渗漏不仅仅是漏点水,影响使用这么简单的专业技术问题,而是危害建筑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增约18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如此大的建筑体量,如此高的渗漏率,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社会、行业都应该认真严肃的思考。


  记者:您认为造成建筑地下渗漏率如此之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伟:建筑地下防水的“三高”痼疾,令很多人困惑,许多业内专家和相关人士认为,我们的材料在国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也是一流的,为什么还有这么高的渗漏率,甚至有人开玩笑说,“神九”都上天了,为什么渗漏问题却无法解决。因此,人们将建筑渗漏称为建筑的“癌症”。


  新浪地产曾经举办过一系列防水沙龙活动,邀请房地产商、防水名企,共同探讨建筑渗漏问题,我也受协会邀请,参加了两期。在讨论中,我发现建设方关注的问题在于房子如何才能不渗漏,而且长久不渗漏,关注的是工程的最终效果;而防水企业强调的则是防水材料的材质与性能。这样导致双方对话没有在一个层次上,答非所问,弄的彼此很纠结,当然也就不会达成共识,形成好的解决方案,甚至可能误导整个防水行业陷入“唯材料论”中,无法自拔。


  记者: 您提到不能“唯材料论”,那应从什么角度才能正确切入进建筑地下防水中去呢?


  王伟:要打破传统的“材料思维”,回归到根本。将材料导向上升为工程导向,即“从工程角度看建筑地下防水”。理清围绕建筑防水认识上的四个重要误区:


  一,在建筑防水框架中,对建筑防水材料与建筑防水工程的差异认识模糊。建筑防水材料强调材质、材性,建筑防水工程则强调结果,两者处在完全不同的层面。同时,作为与建筑地下结构有紧密关联的依附或依托型技术,建筑地下防水,更要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


  二,在建筑防水工程中,将建筑屋面防水工程和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混为一谈。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其他防水种类,如屋面防水、外墙防水、卫生间防水等等在环境、条件、形式、意义以及防水要求上存在巨大差异。


  三,在建筑地下防水工程中,结构防水工程与其他防水层防水工程关系错位、本末倒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明确表述:“建筑地下防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结构主体防水,二是细部构造防水。”这种表述与屋面防水的表述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在实际防水工程中,真正的结构防水“悄然隐身”,附着在结构表层的“其他防水层”却喧宾夺主,成了“主角”。


  四,在其他防水层中,纠结于刚性防水材料与柔性防水材料的选择,侧重点落在了材料材性,忽视了工程适用性。所谓的“刚柔之争”(刚性防水材料和柔性防水材料孰优孰劣的业内争讨),其实不过是没有必要的行业内耗,建筑地下防水是“刚柔”有机组合的体系,都是为工程防水的最终结果服务的。因此,要摒弃门户之见,携手共同保障防水质量,才是正确的方向。同时,刚性防水材料和柔性防水材料应该发挥相互补充的优势,而不是相互依赖的“层层叠加”。一些地下防水工程采用多道防水层,仍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渗漏。我用一个比喻,大家能够形象的理解:首先,“躯体”主要部位(防水混凝土)要健康。其次,主要部位之间(细部构造)用与之匹配并适应变形的“柔性材料”关联好。最后,如果要穿“防护衣”(其他防水层),必须以整个“躯体”的完好性为前提。假使“躯体”孱弱不堪,“防护衣”会成为其短时间的“遮蔽者”,这对建筑地下工程质量的总体危害会是致命的,在结构主体完好的条件下,完全可以根据具体工程适用性,进行刚性或柔性等相关材料的选择。


  记者:建筑地下防水不是“材料”、不是部品,那么应该是什么?


  王伟:建筑地下防水是(全)系统工程。它涉及勘探、建筑与结构设计、防水混凝土的生产与施工、细部构造、其他防水层材料的供应与施工、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后期维护等诸多因素,并不是单一材料或某一部品,也不是简单的“工料合一”小系统模式。而是一个建筑工程上下游整合多学科交织的,繁冗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因此,唯有紧紧围绕建筑工程地下结构部分全程管理和监控,才能保障最终的防水效果。


  既然建筑地下防水涉及如此之多的环节与因素,做好建筑地下防水,就需要跳出局部、从工程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往很多人对于建筑地下防水的理解,如果用一个不恰当的故事来形容,就好似“盲人摸象”。不论是设计专家、工程专家还是防水材料专家,对于建筑地下防水都有自己的理解,也都坚信自己所理解的,其实当建筑地下防水是一个横跨多学科,上下游整合的体系时,没有窥得全貌,就难以获得真相。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建筑地下防水工程,认真思考建筑地下防水到底是什么?龙阳伟业通过十多年的摸索,近千例工程的实践,将建筑地下防水的本质归纳为三点:一,建筑地下防水,像一面镜子,反映的是当下的建筑质量,(而当下的建筑质量)关系的则是未来的建筑安全;二、建筑地下防水,不仅仅是保障建筑地下空间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对建筑安全的守护;三、建筑地下防水,作为建筑地下结构的保护者,应与建筑寿命相同。


  目前,地下防水体系主要由结构防水和其他防水层防水两部分构成。首先,作为建筑地下防水的根本,结构防水好,结构质量就好;结构防水差,结构质量就可能存在各种问题和隐患。其次,结构防水好,结构质量就好,其他防水层在此基础上就是“锦上添花”,就是结构“卫士”;如果结构防水差,也预示着结构质量不好,其他防水层就可能是“雪上加霜”,成为结构隐患的遮蔽者。现今的结构防水工程,存在很多隐患,碎木头、现场垃圾、甚至模板直接被打到混凝土中;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现场直接向混凝土中加水稀释;以及混凝土“麻面”、“蜂窝”、“狗洞”等建筑通病。而且一旦其他防水层失效,有缺陷的地下结构将直接暴露在水环境下,地下就会出现渗漏,从而引发钢筋锈蚀,继而产生更大的危害。


  在结构完好的情况下,根据工程适用性,再选择其他防水层进行保护。而谈到保护,就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即保护的时间。正如清华大学季元振教授在“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中所阐述的:“既然建筑是百年大计,那么不能满足几百年的材料,就不是根本的东西。”所以,建筑地下防水工程,如果脱离开建筑的寿命去谈,就缺乏现实意义。


  建筑地下防水是(全)系统工程的确立,第一,使建筑地下防水摆脱材料或部品的束缚,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发展道路。第二,既然建筑地下防水由结构防水与其他防水层两部分构成,那么,双方就要各司其职、责任明确,其他防水层生产和施工企业不应为结构(防水)的缺陷承担责任。第三,相较于其他防水层防水,结构防水是影响建筑地下防水效果的根本因素。因此,建筑地下防水寿命,应以结构防水寿命主导,并兼顾其他防水层寿命综合考量。


  记者: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既然是繁冗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问题存在,应怎样对待?


  王伟:要做到“正视问题而不遮蔽”。正视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却十分关键,它是由工程导向上升为思维导向,并最终面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问题。


  思维导向如何理解?一方面,要摒弃“材料主导论”、“技术主导论”,打掉试图用一种材料或是某项技术充当万能钥匙,来解决所有问题的幻想,从而理性看待在中国目前的现实状态下,影响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效果的诸多因素;另一方面,客观面对当前工程管理水平较差、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清醒意识到在粗犷的工程环境下,人做的工程有问题是必然的,没有问题才是偶然。正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不仅是提高建筑地下防水保证度的关键,更是保障建筑地下结构先天完好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建筑地下工程的高渗漏率反映了建筑地下结构普遍存有问题,如果一味的用传统防水材料包裹,短时间掩盖了矛盾,却会为未来埋下隐患。


  关于价值取向,每一个建设从业者要扪心自问,建造坚固、耐久的房子是否重要?如果重要,就不要考虑城市规划问题、产权年限问题,不要用客观的因素,来当作自己推脱责任的说辞。不要对现在看似微小,实则影响未来建筑安全的危险信号置若罔闻,对于建筑、对于生命,要永怀敬畏之心。建筑是百年大计,是文化积淀、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建筑的缔造者,必须要思考若干年后留给同胞、亲人、子孙的是高枕无忧、安居乐业的庇护所,还是居之惶惶、人人自危的“危险品”,亦或是为人类地球留下的大量建筑垃圾,我们不能再“鼠目寸光”,更不能有恃无恐,成为时代、民族的罪人。


  此外,我们总结了一段话“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水能发现;人可以糊弄人,但人糊弄不了水”。地下结构用“水”来检验,结构质量有没有问题,显露无疑。“水监督”体系用一种公正、有效、便捷的方式,让问题无处遁形,责任得以明确。


  龙阳伟业经过多年摸索与研究,通过大量工程实践的分析与总结,明确了行业认识误区,还原了建筑地下防水本质,以及构建出的做好建筑地下防水应该遵循的三大核心理念:从工程角度看建筑地下防水、建筑地下防水是(全)系统工程、正视问题而不遮蔽,构成了指导未来产业正确、健康、持续发展实践的理论架构。


  记者:三大核心理念,不仅指导建筑地下防水的实践,对建设行业、甚至社会层面,都具有很好的参照价值,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针对于地下渗漏这个“天大”的问题,您及龙阳伟业有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王伟:住建部科学技术项目“生态智能建筑导入体系”中“建筑地下(全系统)防水工程”子课题报告中明确了建筑地下渗漏的解决方案——建筑地下(全系统)防水。其中代表性的产品,即龙阳伟业打造出的360度地下(系统)防水。它是以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为基础;以新型商业模式为依托;以三大核心理念为支撑;将材料、技术、服务系统整合的建筑地下防水体系。


  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解决地下渗漏的指导思想,遵循治“未病”,“下游捞人,不如上游筑堤”。解决地下渗漏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将其视为简单的堵漏工程,应从“源头”、从“根本”着手,认真做好建筑地下结构,强化结构自防水。


  2014年6月19日,在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主办的“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产品新闻发布会上,龙阳伟业正式将该产品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在此之前,这款产品已经通过大量工程实践验证,是一套可从根源阻断地下渗漏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不仅仅实现做好了地下防水,更从根本、从源头提升了建筑地下结构的质量,保障了建筑安全。


  记者: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这款产品,所包含的内容?


  王伟:360度地下(系统)防水,并非一蹴而就、单纯的学术研发成果,而是结合工程实际,在大量的失败、挫折、教训中,创造出的一个崭新产品品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款产品经过了数百例工程验证,能够切实可行提升地下防水保证度,可有效保障和提高建筑地下结构质量。在建筑工程领域,它的思想基础是由传统的“材料导向论”过渡到“技术导向论”,最终上升为将材料、技术、服务整合为一的全角度的“思维导向论”,形成以“人”为主导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其中,“材料”指的就是我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产品,FS101砂浆防水剂、FS102混凝土防水密实剂。“技术”指的则是在这两种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技术体系创新——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体系。该技术作为龙阳伟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技术,被誉为“国内首创、国内领先”,填补了我国建筑地下防水领域的一片空白,被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列为“2006年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其中,《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中,给予“满足工程防水、且与结构寿命相同”等高度评价。在规范总则仍强调“刚柔相济”的背景下,拥有了在结构面层可以大面积取代柔性材料的合规性。这项技术作为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产品的重要基础,也是龙阳伟业强化自身“责任导向”企业得以持续的保障性资源。


  另外,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产品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商业模式。通过相关方的授权,从源头入手,全程管理,成为建筑地下防水系统的监督者、整合者的新型商业模式,是结合我国国情、体制、行业背景量身定制出的,是将好的技术、产品落实到建筑地下防水工程实践的一项重要保障。


  经过市场考验与工程实践,龙阳伟业以“思维导向”,致力解决“人”的问题的全角度系统解决方案逐步得到市场、客户的接受,并引领着地产部品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在2014年1月17日,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主办的,素有中国地产“奥斯卡”之称的“第十一届中国地产年度风云榜”获奖榜单在人民大会堂隆重揭晓。作为地产部品供应商的代表,我和中国地产界其他26人共同入选2013-2014年度中国地产“英雄榜”。这不仅标志着龙阳伟业成为了中国地产部品供应商新的标杆,更代表着龙阳伟业这项事业在中国地产界最高端、最权威、最专业的平台上得到了高度的认同。


  记者: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解决方案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都具有哪些特点?防水效果怎么样?


  王伟:首先,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以从“源头”、从“根本”解决地下渗漏问题作为指导原则,依托新型商业模式,对建筑地下防水关联方进行全程“追踪”服务,由传统的“被动防水模式”向“主动防水模式”转换,由传统的“主动防水形态”向“被动防水形态”转换。在实现防水诉求,解决地下渗漏问题的同时,更解决了建筑地下结构质量问题。其次,系统解决方案的构建,并非单纯依靠实验室的研究数据,而是结合工程实际,一点点探索出来的。再次,如著名工程专家杨嗣信教授曾提到“应用型技术越简单,越高级”。360度地下(系统)防水施工工艺简单,工程适用性强,具有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难题的特征。另外,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还具有“多、快、好、省”四个主要优势,即社会贡献多、施工工期快、工程效果好、综合成本省。


  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良好的应用效果,在国内数百例工程中,得到了实践验证。位于北京东三环亮马河畔的北京昆仑公寓,该项目地下4层,挖深接近20米,地下水位负6米,近14米浸泡在水中。通过采用360度地下(系统)防水,强化结构主体防水,在有效保障地下防水效果的同时,使建筑地下结构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物业方代表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文中国》栏目采访时提到:“昆仑公寓自落成至今已有八年时间,在这期间从未出现过渗漏现象,这在(亮马河)周边的项目中是很少见的”。 360度地下(系统)防水得到了诸多用户的高度评价与满意反馈,这是这一产品防水效果的最真实、最直接的反映。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驱使着龙阳伟业一直执着于“做好防水,更做好房子”,并始终坚守“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这一企业使命?


  王伟:对于企业来讲,企业使命代表了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表达的是企业在社会存在的价值及意义。龙阳伟业的企业使命是“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它向社会及团队明确传达的,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承担的义务。这份义务源于龙阳伟业洞悉的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地下结构质量及建筑安全的密切关系。而建筑质量优劣、建筑安全与否,将直接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这是由我们事业属性所决定的,我们认为,对于从事与民生相关的“吃、住、行”行业的相关企业,要心怀敬畏,要以追求社会价值为首要原则,即明确以“责任导向”为驱动,而非以业绩为导向,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同时,“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目前已成为业界及社会的共识,龙阳伟业始终坚守的企业使命,也逐渐为业界及社会广泛认同。正是因为长久以来,我们始终立足于建筑地下结构及基础安全,以从“源头”、从“根本”解决地下渗漏为切入点,经过多年的坚守与不懈努力,通过工程实践,提出了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在实践中提炼、总结出行业可遵循的理论架构,为指导未来产业更好发展建立了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这一企业使命,已经成为龙阳伟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不仅成为了整个团队的工作目标,同时更成为了龙阳伟业相关工作开展的底线与原则,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乃至岗位人员任职要求,均以能否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去设置、去衡量、去评价。它持续影响并决定着,龙阳伟业战略层的决策制定、思维方式直至价值取向的确立。


  多年来,龙阳伟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一直恪守“以信为本”的经营原则,坚持“做好第一”的战略思想。在工程服务层面,龙阳伟业作为一个商业公司自我坚守的基本原则是“宁得罪客户,不损伤工程”,即以做好工程质量为第一目标。龙阳伟业以“责任导向”为驱动,经过十多年的坚守,通过大量的实践成果,得到了政府、媒体、行业的认同,在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另一个对企业影响至深的因素,是龙阳伟业一直推崇的“水文化”。这是一种扎根本土,将东方的古老智慧,先哲理念拿来为我所用的文化体系,其核心思想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龙阳伟业“责任导向”的企业发展模式,就是“水文化”核心思想的重要延伸。龙阳伟业在十多年的成长中,一直感受、体会并依靠着水的力量,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拓荒之路。尤其在早期不被理解、举步维艰的阶段,龙阳伟业以近乎笨拙的“水滴石穿”的方式选择坚持,坚守住“一滴水”的姿态,并向社会传递着一种正向的能量,尽管微小,不足以完全改变现状,但存在就意味着希望,并通过这份希望,给行业及社会带来无限生机。


  龙阳伟业始终将“事业”作为第一产品,向社会大众“营销”;将“认识”作为第二产品,向行业“营销”;而将盈利的“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作为第三产品,向市场营销。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是一个天大问题,龙阳伟业不敢独善其身。这种强化责任的独特成长模式得到了新华社、国学管理研究中心等相关媒体与机构的强烈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计划以龙阳伟业为模型,开展“如何促使社会责任导向型企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龙阳伟业成长形态的剖析,探究出解决关涉民生尤其是“吃、住、行”等关键领域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记者:“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层面的关注,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王伟:龙阳伟业的企业愿景是“让建筑更安全”,企业使命是“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企业宣言是“我们不是伟大的企业,但我们在做伟大的事业”。说句实话,我们的想法,多年来并没有得到社会层面太多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面对很多嘲讽和讥笑。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我们以“责任导向”为驱动,以“按道理做事”为准则,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文化标识,经过十余年的坚守,通过大量的实践成果,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帮助下,我们的呼吁终于得到了认同,并开始在整个社会层面发酵!这让我们很欣慰。


  另外,从“源头”、从“根本”解决建筑地下渗漏难题,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多体系以及上下游共同整合的庞大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企业、一个领域,乃至一个行业可以独立完成的。因此,只有通过国家相关层面的重视,体制方面的引导及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落实,才能促使所有关联方认真履行责任,通过保障和提升地下结构质量,从“源头”、从“根本”解决地下渗漏痼疾。


  记者:地下渗漏事关百姓安危、社会稳定,在建筑地下防水工程领域,您及您所带领的龙阳伟业,相关工作主要从哪些方面开展?


  王伟:龙阳伟业始终立足于建筑质量和建筑安全的高度,专注于建筑地下防水工程,主要完成了三件事情,发现问题——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解决问题——360度地下(系统)防水;总结问题——建筑地下防水理论架构。相关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社会层面,通过大量公益活动传播正确的理念,将建筑地下防水正确认知的普及,作为工作的重点。2012年5月26日,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和中国建设报社联合主办、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我结合在建筑地下防水领域十多年的实践经历,发表了题为“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的演讲,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认可,同时在社会各界及主流媒体中引起极大反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头条、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4套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房地产报、凤凰周刊等均在重要位置刊登本次论坛内容和龙阳伟业“地下渗漏,防水没有做好,只是形式;房子没有做好,才是本质”等重要的观点。“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的论文,也荣获了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同时入编到《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 中国管理科学十年成果荟萃》。


  龙阳伟业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旨在让更多买房和住房的百姓认识到地下渗漏的危害,认识到地下渗漏与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关联。从而,倒逼一些不认真的建房者,从看不见的地下隐蔽性工程着手,加强对地下结构质量的重视。


  体制层面,竭力呼吁国家相关机构关注“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通过完善体制和修订标准,采取措施从源头、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渗漏问题。


  在新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提高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做出了重要批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旨在有效加强与提升工程质量,可以说,工程质量得到了空前重视。继全国政协委员走入龙阳伟业,形成“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正式两会提案,引起了社会、体制高度关注后,今年11月17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政协杂志社邀请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相关部委领导及专家,继续围绕地下渗漏主题进行了座谈,深入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完善体制与标准,龙阳伟业受邀作为重要企业参与其中,我进行了主题发言,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产业层面,认真做好工程实践的总结工作,积极搭建做好建筑地下防水应遵循的理论架构,从而推动整个产业正向、持续的健康发展。龙阳伟业从自身做起,竭力倡导新型商业文明,并通过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强化责任意识,从而,为进一步保障建筑地下防水产业正向、持续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市场层面,恪守“以‘信’为本”、“做好第一”的企业经营战略。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坚持“责任导向”,与合作伙伴一起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践行“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的企业使命。在渠道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营销管理和工程管理工作,稳健有序地扩大了产品的市场份额,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获得行业及客户的高度认可与信任。


  文化层面,龙阳伟业推崇“珍惜”、“责任”、“感恩”、“敬畏”的价值取向,信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水文化”,相信今后会成为从事建筑地下防水相关企业的参照。


  记者:近一段时间,“楼塌塌事件”频繁爆发,暴露出我国建筑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伟:近几年来,城市路面塌陷事件频发,建筑倒塌事件也呈上升态势,已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我想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将建筑结构和建筑安全的关联关系告知大众,让百姓知道,如果建筑结构质量不好或后期遭到破坏,会直接危害建筑安全。第二,是要排查现有建筑的安全隐患,对存在结构问题的建筑,要及时采取加固等措施,从而避免房屋倒塌等重大事故的重复出现。最后,要“防患于未然”,对新建建筑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地下基础结构抓起,不要再给未来埋下危险的“种子”,避免走入“一边清旧账,一边添新账”的恶性循环。


  记者:2013年,在新华社全媒体“发现中国创造力”大型报道活动中,龙阳伟业作为建设行业唯一代表,被评选为中国创造力代表企业,同时被编入《中国2012-2013创造力报告》,在业内引发了较大的震动。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使得龙阳伟业能够入选,而龙阳伟业的入选又意味着什么?


  王伟:首先,我们很荣幸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认可。我觉得龙阳伟业能够获选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我们的自主研发的“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这项技术在2006年,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评为“国内首创,国内领先”,填补了我国防水领域的一项空白。因此,这项技术被住建部列为“2006年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所以,从创新能力上来讲,龙阳伟业具备了入选和参评的资格。


  然而我们在理解我们这项技术创新的时候,更多的认为它是一种回归,而不是创造。因为这项技术,以及基于该技术的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产品,其核心的理念很简单,就是要求盖房子的人“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盖好房子”。只要建筑各相关方都在以盖好房子为首要目的的时候,建筑地下防水的效果会立竿见影有显著提高,而且与此同时建筑质量也相应的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我们的技术和产品,从根本上说,便是通过这样一条路径来实现地下防水效果的提升。然而,“好好盖房子”这一理念是千百年来,从我们老祖宗盖房子时就一直遵守的,并不是我们步入新时代之后创造的。因此,我们更愿意把我们的“创新”看成是一种回归。


  从这个角度来说,龙阳伟业入选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而是龙阳伟业对自身“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这一企业使命的不懈坚守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更重要的是,龙阳伟业在坚守社会责任和企业使命的基础上,打造了基于社会责任的新型商业模式,并开创了新的企业类别——“社会责任导向型”企业。简单地讲,就是说当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宁愿牺牲掉企业利益,也要坚守社会责任。我认为,这才是我们入选“发现中国创造力”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也十分重要,因为这是我们能够坚守社会责任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能够打造出一套新型商业模式的支点,从而让龙阳伟业能够更好地,更有底气地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我认为,我们开创的新型企业类别,即社会责任导向型企业,是我们入选的根本原因。


  换个角度来看,龙阳伟业的入选其实也反映了当下的一种趋势——社会对一个成功企业的评判标准开始产生变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一个成功企业都是从商业层面来定义的,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资产、产值、还有利润等。龙阳伟业是一个小型企业,目前的状态是人员不过百,产值不过亿。这样一个在传统意义上的小企业,居然得到新华社等社会顶级层面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入选“发现中国创造力”,被编入《2012-2013中国创造力报告》,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我认为这反映出了社会层面对一个成功企业评判标准的变化。具体而言,社会层面开始关注一个企业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是否称职,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商业角色是否达标。换句话说,社会层面现在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值利润,更关注企业对社会层面的延伸贡献。龙阳伟业的入选很好的印证了这样一个趋势,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企业,通过多年来对企业使命的坚守和践行,创造了很大的社会延伸贡献,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记者:最后,请您对我国地产行业的建筑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进行阐述。


  王伟: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理解什么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去探寻建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社会如果不能可持续发展,那么社会中各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人类社会的核心要素就是人,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类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我们认为建筑安全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为建筑安全满足的是人类最核心、最根本,同时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子系统,是统一在整个思路之下。因此,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现在建筑行业经常讲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理解“以人为本”的核心。很多时候,盖房子的人经常在表面工作下功夫,例如户型、装修、朝向、风水等等。这些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去满足人类的体验需求。但是殊不知人类对体验的需求是建立在人类对安全的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础上。也就是,人类要先有安全的保障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对舒适生活,良好体验的需要。人类在使用建筑时最核心、最首要的根本需求便是安全。因此对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根本在于建筑安全。


  此外,建筑安全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具备极大的价值。当下建筑行业对建筑安全的忽视十分普遍,“楼倒倒”、“楼歪歪”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楼体本身裂缝丛生,居然仅仅缠绑胶带敷衍了事,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住户的人身安全。建筑安全直接保障的是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离开了建筑安全的建筑可持续发展是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而且,更进一步说,建筑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也就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像“楼倒倒”等案件很容易激化并放大社会矛盾,形成冲突。因此,建筑安全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也有着极高的战略意义。


  鉴于此,一方面,从体制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流程制度,从而严格确立建筑行业的行业要求以及行业规范;同时,大幅提高违规成本,从而净化行业乱象。另一方面,作为建设行业的从业者,需要一种正视问题以及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建设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需要秉持一种建造安全、坚固、耐久房子的价值取向,才是确保建筑安全,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


  最后,建筑安全,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希望更多的关联企业能够以身作则,以“社会责任导向”驱动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建筑质量,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 企业动态
  • 视频资讯
  • 市场声明
首页 > 新闻中心 >
【筑龙网】中国地产的建筑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 4/3/2015]  图文来源:《筑龙网》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地产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楼歪歪”、“楼倒倒”的建筑安全事件也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些年,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建筑的坚固、安全、耐久,作为绿色、低碳、环保建筑实现的重要前提与存在意义,其重要性也愈发重要。


  因此,如何从根本提高建筑质量,保障建筑安全,提升建筑寿命,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保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建设行业,甚至整个社会不容回避的重大命题。众所周知,对于建筑安全来讲,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建筑结构,而建筑结构由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两部分组成。毫无疑问,作为结构中的重中之重,建筑地下结构成为影响建筑安全的第一要素。


  同时,建筑地下结构属于隐蔽性工程,其存在的隐患相较于看得见的地上结构,不易察觉,这种属性可能导致问题最终被忽略或掩盖,为建筑安全埋下危害。因此,如何发现建筑地下结构存在的隐患与问题,同时,找到保障及提升建筑地下结构质量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形成完善、可落地执行的监督机制以及行业需要遵循的实践模式,成为解决建筑安全问题至为重要、关键的环节。


  为此,本刊编辑深入对话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绿色节能技术复核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学术委员、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阳伟业)董事长王伟。针对中国建设行业的现状,结合他在建设行业多年的实践经验及其所带领的龙阳伟业在建筑地下防水工程领域取得的重大探索成果,围绕“地下渗漏告诉我们什么”的主题,对提高建筑地下结构,保障建筑安全,实现建设行业永续性发展方面的科学观点进行系统阐述。


嘉宾档案:


  王 伟  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建设工程物资协会防水分会副会长、中国建筑业协会材料分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绿色节能技术复核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


  专注于建筑地下防水工程多年,针对建筑地下防水“三高”痼疾,提出了全新的防水观念及有效解决方案,为从根本上保障和提升建筑质量与安全,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做出了卓越贡献。其改革创新事迹先后入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主编的《新兴领军者》、中国改革人物纪实丛书《改革之星》(第二辑)以及《二0一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等。其撰写的《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全文入编《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中国管理科学十年成果荟萃》,并在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伟董事长曾先后获得“2012中国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12年度最受关注企业家”、“2013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进个人”、“2014中国建设行业领军人物”、“中国改革35年•35位杰出人物”及“100位对民族产业贡献卓著的民营功勋企业家”等荣誉称号,被国家领导人誉为“建筑地下防水领域的变革实践者”。


  记者:能否请您结合实际,谈一谈目前建设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王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建设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外在的、看得见的形式的关注,远远超越看不见的、内在的本质的关注。对于建筑而言,原本“坚固、经济、实用”的建筑原则被置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美观、特色、华美”。当人们一味的追求奢华,突显表象时,却忽略甚至忘却了人们对于建筑最本质的需求是安全与耐久。另一方面,随着GDP至上,人们对“利益”狂热的追求,使整个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然而一味追求速度,对建设行业,可能意味着很大的灾难,因为过分“抢工期、赶进度”,就可能意味着牺牲建筑质量。其实,针对我们“速度至上、大干快上、重表不重本”的建设风气,潜藏的问题已经开始集中、频繁的爆发。比如,频发的路面塌陷事件以及“楼歪歪”、“楼倒倒”的建筑安全事件,很多建筑“未老先衰”、甚至“英年早逝”,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不定时炸弹”,有人将此称之为建筑的“质量报复期”。那么,针对于这些问题,不能只治标不治本,要找问题出现的源头。像路面塌陷事件,表象、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地下管网老化、破损,导致的生活用水外溢,致使水土流失,但这只是诱因,那么追根溯源,我们只需要明确“泥沙都去哪了”,找到“泥沙都去哪儿了”,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源头;而建筑质量乃至于建筑安全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影响建筑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建筑地下结构是否存有问题,具体存有哪些问题,找到源头,就找到了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核心。龙阳伟业就是通过对地下渗漏真相的不懈探寻,从而发现地下渗漏与路面塌陷、建筑安全之间紧密的关联。


  记者:据相关部门统计,相较于国外而言,当前国内建筑质量偏低、建筑寿命较短,对此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王伟:据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英国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为74年,而中国平均不到30年。对此,人们早期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归结为我国现代建筑相较发达国家而言,城市规划及建设经验少、科技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只能说这是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一方面原因,或者说是拿得出手的原因,并没有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实际上,造成我国建筑寿命短、质量差的关键,从另一方面来看,重要的并不是建设经验多寡、技术含量高低及施工工艺水平优劣,而是建设行业、相关从业者的思维方式问题,甚至价值取向问题,可以说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近期,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豆腐渣工程是精神垮塌的必然结果》,我认为找到了“靶心”,指出建筑质量问题频发最为本质的原因是:人的精神、信仰出了问题。这与多年来龙阳伟业倡导的观点如出一辙,可以说整个社会现在需要进行一种反思。近几十年来,大肆横行的社会整体浮躁氛围、信仰普遍的缺失以及对金钱极度崇拜的观念,造成了我国建筑质量堪忧的环境与背景。人们过度追求速度、追求利润,不可避免地降低建筑标准,将“达标”视为“高标”,忽视建筑质量与建筑安全。特别是,将问题尤其是隐蔽性工程问题进行遮盖或隐藏的思维方式以及“急功近利,忽视质量”的价值取向,是致使我国建筑质量普遍较低,建筑寿命过短,建筑安全隐患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而建筑质量、建筑安全系数偏低,成为了制约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记者:现阶段,大家比较关注绿色地产,您认为制约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让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更普及,形成全民观念?


  王伟:首先,需要明确不论是绿色建筑,还是低碳建筑,都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而人对于建筑最根本的需求便是安全,因此,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建筑的安全、坚固与耐久,离开了这些,绿色建筑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其次,现阶段,困扰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体制上存在缺陷,我国尚未针对新兴的绿色建筑产业进行整体上的体制支持和保护;第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缺失;第三,传统的建筑行业过于庞大臃肿,观念相对落后,普遍存在一种“大跃进思维”。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绿色建筑产业存在不信任。另外,在相关从业者看来,从传统的建筑行业转型成为绿色建筑产业需要付出相对较大的代价,而新型的绿色建筑产业对传统建筑行业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而商业利润的驱使让这部分人对绿色建筑产业不支持不理解,有很大的抵触心理。


  要普及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必须要提升社会大众对于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的理解,必须要通过国家力量制定一整套具体可行的制度、法规进行规范,并对社会上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的发展进行大力的推动。同时,扶植大批新兴产业以进行战略性的产业调整。以政府视角在社会层面进行宣传,进行产业的大规模升级和转型。我认为,这样才能让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逐渐形成全民观念。


  记者:您提到了 “地下渗漏与建筑安全”,能否详细谈谈这两者存在怎样的关联关系?


  王伟:其实,建筑安全问题,可以说就是结构安全问题,而建筑结构中最为重要部分是地下结构,因其承载着地上结构,是建筑的根基。因此,建筑安全问题几乎可以等同于建筑地下结构问题。这样我们的“聚焦”就变得清晰化了,但是难点也随之出现,建筑地下结构属于隐蔽性工程,问题不易被发现且不易被重视,这一属性导致问题在建筑过程中特别容易被忽略或掩盖。龙阳伟业在长期实践中,找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通过地下渗漏现象,借助“水”来发现问题,因为“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水能发现”,进而去寻求解决方案。目前,我国建筑地下防水,主要由结构防水与其他防水层两部分构成。地下如果出现渗漏,一方面,表明其他防水层与结构防水同时失效,表明地下结构存有“先天”缺陷,例如大的“蜂窝”、“狗洞”、贯通裂缝等,这种缺陷如果不能在施工过程中处理好,几乎不可逆转。另一方面,地下长期渗漏,有害物质将以水为媒介,侵入地下结构主体,造成钢筋锈蚀,钢筋锈蚀过程中产生的锈胀会促使混凝土劣化,从而引发建筑形态改变,对建筑地下结构造成“后天”的“二次伤害”,且这种伤害对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和结果难以预测。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如果把建筑比作一棵大树,地下结构就是大树的根系,如果“根”先烂了,大树将会怎样?


  地下渗漏,防水没有做好只是形式,房子没有做好才是本质。地下渗漏看似只是影响地下空间的使用,实则反映的却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换作今天的境况应修正为“万丈高楼始于地下”。因为地下结构就如同建筑的“心脏”,是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建筑物交付使用后出现的地下渗漏,反映的往往是地下结构的“先天”缺陷,这种“先天”缺陷初期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未来。不仅会缩短建筑寿命,还会诱发重大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地下渗漏问题不像是气爆、油爆等问题的爆发,那么尖锐,它具有潜伏性与麻痹性,不是老百姓当下所关心的,但却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记者:我们了解到,地下渗漏反映的结构质量问题及产生的重大危害,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请您谈一谈具体的情况?


  王伟:在2014年初,“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带领侯云春、林海燕、李晓林等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走入龙阳伟业进行“地下渗漏与建筑安全”专项主题调研,参与调研的各位政协委员,根据调研内容,达成了“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的共识,并将这一“天大”的问题,形成了全国两会的正式提案,进行了提交。《中国建设报》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和相关行业唯一的综合性报刊,以《全国政协委员: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为题,进行了整版的深入报道。


  同年,11月17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政协杂志社共同主办了“关注地下渗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主题座谈会。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赖明副主席,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王国卿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李玉光,住建部原副部长郭允冲等二十余位领导及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在会上,我作“关注建筑地下渗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主题发言,通过分析“地下渗漏告诉我们什么”,阐述了地下渗漏与建筑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详见附件3)。在本次座谈会上,我国著名工程专家杨嗣信教授也特别提出,“要改变自己20年来的看法,那就是不再把地下防水工程放到仅次于结构的位置,因为这样会导致对建筑结构施工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要将地下防水工程提升到与地下结构工程同等重要的高度”。并明确指出,“现在地下防水工程中,混凝土自防水与防水卷材互相依赖,结果都崩溃。地下工程的混凝土不仅要具有结构的功能,要有结构的安全,同时它也要有防水密实的功能”。


  可以说,我们多年以来竭力倡导和呼吁的建筑地下渗漏所反映出的结构质量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记者: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建筑地下渗漏都会造成哪些危害?


  王伟:建筑地下渗漏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仅仅是漏点水,影响我们居住舒适性,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危害。建筑地下渗漏的危害,主要分为四种:


  第一,氡污染。氡是一种惰性气体,有强烈的放射性,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19种主要环境致癌物之一,且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室内主要致癌物。氡主要存在于土壤中,能溶于水。土壤中的氡,以水为媒介,可通过渗漏侵入地下空间。人体吸进含氡的空气后,会遭到放射线的内照射而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


  第二,地面塌陷。近年来,地面塌陷事件频发,其很大程度上,与建筑地下长期渗漏,以及地下给排水管线“跑、冒、滴、漏”有关。地表水、雨水,尤其是地下给排水管网老化破损或安装质量差所外溢出的生活用水,通过向建筑地下空间渗漏,会把泥沙带走,日积月累,在其周边区域就形成了地下空洞。


  第三,降低建筑寿命。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很多,建筑地下长期渗漏,会导致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加快建筑的老化速度,造成建筑过早夭折。


  第四,危害建筑安全。这也是最为严重的一种危害。建筑地下结构,是影响建筑安全的第一要素。而建筑地下长期渗漏,会锈蚀钢筋,致使钢筋锈胀,从而破坏混凝土主体结构,并造成建筑形态发生改变,随时可能导致建筑垮塌等危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


  记者:地下渗漏会造成如此大的危害,那么,我国建筑地下渗漏的现状是怎样的?


  王伟:我国建筑地下渗漏率多年来居高不下,并且这个行业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悖论,我们将之归纳为“三高”痼疾,并在2012年5月26日,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中国建设报社主办,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中归纳提出。“三高”痼疾具体表现在:防水材料生产(指非结构类防水材料,在地下防水工程中,又称作“其他防水层”材料)与施工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建筑地下防水工程验收合格率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使用三至五年后)建筑的地下渗漏率也越来越高。在本次峰会上,针对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我们提出的“据不完全统计,渗漏率高达80%”,获得了各界认同,后期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60—70%渗漏率的数字。另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与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联合发布《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中,我国建筑地下工程的渗漏率平均数字为57.51%,而部分城市如重庆、无锡地下渗漏率则高达100%。林林总总,但建筑地下渗漏率偏高已形成广泛共识。


  地下渗漏不仅仅是漏点水,影响使用这么简单的专业技术问题,而是危害建筑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增约18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如此大的建筑体量,如此高的渗漏率,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社会、行业都应该认真严肃的思考。


  记者:您认为造成建筑地下渗漏率如此之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伟:建筑地下防水的“三高”痼疾,令很多人困惑,许多业内专家和相关人士认为,我们的材料在国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也是一流的,为什么还有这么高的渗漏率,甚至有人开玩笑说,“神九”都上天了,为什么渗漏问题却无法解决。因此,人们将建筑渗漏称为建筑的“癌症”。


  新浪地产曾经举办过一系列防水沙龙活动,邀请房地产商、防水名企,共同探讨建筑渗漏问题,我也受协会邀请,参加了两期。在讨论中,我发现建设方关注的问题在于房子如何才能不渗漏,而且长久不渗漏,关注的是工程的最终效果;而防水企业强调的则是防水材料的材质与性能。这样导致双方对话没有在一个层次上,答非所问,弄的彼此很纠结,当然也就不会达成共识,形成好的解决方案,甚至可能误导整个防水行业陷入“唯材料论”中,无法自拔。


  记者: 您提到不能“唯材料论”,那应从什么角度才能正确切入进建筑地下防水中去呢?


  王伟:要打破传统的“材料思维”,回归到根本。将材料导向上升为工程导向,即“从工程角度看建筑地下防水”。理清围绕建筑防水认识上的四个重要误区:


  一,在建筑防水框架中,对建筑防水材料与建筑防水工程的差异认识模糊。建筑防水材料强调材质、材性,建筑防水工程则强调结果,两者处在完全不同的层面。同时,作为与建筑地下结构有紧密关联的依附或依托型技术,建筑地下防水,更要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


  二,在建筑防水工程中,将建筑屋面防水工程和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混为一谈。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其他防水种类,如屋面防水、外墙防水、卫生间防水等等在环境、条件、形式、意义以及防水要求上存在巨大差异。


  三,在建筑地下防水工程中,结构防水工程与其他防水层防水工程关系错位、本末倒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明确表述:“建筑地下防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结构主体防水,二是细部构造防水。”这种表述与屋面防水的表述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在实际防水工程中,真正的结构防水“悄然隐身”,附着在结构表层的“其他防水层”却喧宾夺主,成了“主角”。


  四,在其他防水层中,纠结于刚性防水材料与柔性防水材料的选择,侧重点落在了材料材性,忽视了工程适用性。所谓的“刚柔之争”(刚性防水材料和柔性防水材料孰优孰劣的业内争讨),其实不过是没有必要的行业内耗,建筑地下防水是“刚柔”有机组合的体系,都是为工程防水的最终结果服务的。因此,要摒弃门户之见,携手共同保障防水质量,才是正确的方向。同时,刚性防水材料和柔性防水材料应该发挥相互补充的优势,而不是相互依赖的“层层叠加”。一些地下防水工程采用多道防水层,仍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渗漏。我用一个比喻,大家能够形象的理解:首先,“躯体”主要部位(防水混凝土)要健康。其次,主要部位之间(细部构造)用与之匹配并适应变形的“柔性材料”关联好。最后,如果要穿“防护衣”(其他防水层),必须以整个“躯体”的完好性为前提。假使“躯体”孱弱不堪,“防护衣”会成为其短时间的“遮蔽者”,这对建筑地下工程质量的总体危害会是致命的,在结构主体完好的条件下,完全可以根据具体工程适用性,进行刚性或柔性等相关材料的选择。


  记者:建筑地下防水不是“材料”、不是部品,那么应该是什么?


  王伟:建筑地下防水是(全)系统工程。它涉及勘探、建筑与结构设计、防水混凝土的生产与施工、细部构造、其他防水层材料的供应与施工、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后期维护等诸多因素,并不是单一材料或某一部品,也不是简单的“工料合一”小系统模式。而是一个建筑工程上下游整合多学科交织的,繁冗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因此,唯有紧紧围绕建筑工程地下结构部分全程管理和监控,才能保障最终的防水效果。


  既然建筑地下防水涉及如此之多的环节与因素,做好建筑地下防水,就需要跳出局部、从工程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往很多人对于建筑地下防水的理解,如果用一个不恰当的故事来形容,就好似“盲人摸象”。不论是设计专家、工程专家还是防水材料专家,对于建筑地下防水都有自己的理解,也都坚信自己所理解的,其实当建筑地下防水是一个横跨多学科,上下游整合的体系时,没有窥得全貌,就难以获得真相。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建筑地下防水工程,认真思考建筑地下防水到底是什么?龙阳伟业通过十多年的摸索,近千例工程的实践,将建筑地下防水的本质归纳为三点:一,建筑地下防水,像一面镜子,反映的是当下的建筑质量,(而当下的建筑质量)关系的则是未来的建筑安全;二、建筑地下防水,不仅仅是保障建筑地下空间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对建筑安全的守护;三、建筑地下防水,作为建筑地下结构的保护者,应与建筑寿命相同。


  目前,地下防水体系主要由结构防水和其他防水层防水两部分构成。首先,作为建筑地下防水的根本,结构防水好,结构质量就好;结构防水差,结构质量就可能存在各种问题和隐患。其次,结构防水好,结构质量就好,其他防水层在此基础上就是“锦上添花”,就是结构“卫士”;如果结构防水差,也预示着结构质量不好,其他防水层就可能是“雪上加霜”,成为结构隐患的遮蔽者。现今的结构防水工程,存在很多隐患,碎木头、现场垃圾、甚至模板直接被打到混凝土中;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现场直接向混凝土中加水稀释;以及混凝土“麻面”、“蜂窝”、“狗洞”等建筑通病。而且一旦其他防水层失效,有缺陷的地下结构将直接暴露在水环境下,地下就会出现渗漏,从而引发钢筋锈蚀,继而产生更大的危害。


  在结构完好的情况下,根据工程适用性,再选择其他防水层进行保护。而谈到保护,就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即保护的时间。正如清华大学季元振教授在“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中所阐述的:“既然建筑是百年大计,那么不能满足几百年的材料,就不是根本的东西。”所以,建筑地下防水工程,如果脱离开建筑的寿命去谈,就缺乏现实意义。


  建筑地下防水是(全)系统工程的确立,第一,使建筑地下防水摆脱材料或部品的束缚,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发展道路。第二,既然建筑地下防水由结构防水与其他防水层两部分构成,那么,双方就要各司其职、责任明确,其他防水层生产和施工企业不应为结构(防水)的缺陷承担责任。第三,相较于其他防水层防水,结构防水是影响建筑地下防水效果的根本因素。因此,建筑地下防水寿命,应以结构防水寿命主导,并兼顾其他防水层寿命综合考量。


  记者: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既然是繁冗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问题存在,应怎样对待?


  王伟:要做到“正视问题而不遮蔽”。正视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却十分关键,它是由工程导向上升为思维导向,并最终面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问题。


  思维导向如何理解?一方面,要摒弃“材料主导论”、“技术主导论”,打掉试图用一种材料或是某项技术充当万能钥匙,来解决所有问题的幻想,从而理性看待在中国目前的现实状态下,影响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效果的诸多因素;另一方面,客观面对当前工程管理水平较差、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清醒意识到在粗犷的工程环境下,人做的工程有问题是必然的,没有问题才是偶然。正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不仅是提高建筑地下防水保证度的关键,更是保障建筑地下结构先天完好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建筑地下工程的高渗漏率反映了建筑地下结构普遍存有问题,如果一味的用传统防水材料包裹,短时间掩盖了矛盾,却会为未来埋下隐患。


  关于价值取向,每一个建设从业者要扪心自问,建造坚固、耐久的房子是否重要?如果重要,就不要考虑城市规划问题、产权年限问题,不要用客观的因素,来当作自己推脱责任的说辞。不要对现在看似微小,实则影响未来建筑安全的危险信号置若罔闻,对于建筑、对于生命,要永怀敬畏之心。建筑是百年大计,是文化积淀、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建筑的缔造者,必须要思考若干年后留给同胞、亲人、子孙的是高枕无忧、安居乐业的庇护所,还是居之惶惶、人人自危的“危险品”,亦或是为人类地球留下的大量建筑垃圾,我们不能再“鼠目寸光”,更不能有恃无恐,成为时代、民族的罪人。


  此外,我们总结了一段话“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水能发现;人可以糊弄人,但人糊弄不了水”。地下结构用“水”来检验,结构质量有没有问题,显露无疑。“水监督”体系用一种公正、有效、便捷的方式,让问题无处遁形,责任得以明确。


  龙阳伟业经过多年摸索与研究,通过大量工程实践的分析与总结,明确了行业认识误区,还原了建筑地下防水本质,以及构建出的做好建筑地下防水应该遵循的三大核心理念:从工程角度看建筑地下防水、建筑地下防水是(全)系统工程、正视问题而不遮蔽,构成了指导未来产业正确、健康、持续发展实践的理论架构。


  记者:三大核心理念,不仅指导建筑地下防水的实践,对建设行业、甚至社会层面,都具有很好的参照价值,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针对于地下渗漏这个“天大”的问题,您及龙阳伟业有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王伟:住建部科学技术项目“生态智能建筑导入体系”中“建筑地下(全系统)防水工程”子课题报告中明确了建筑地下渗漏的解决方案——建筑地下(全系统)防水。其中代表性的产品,即龙阳伟业打造出的360度地下(系统)防水。它是以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为基础;以新型商业模式为依托;以三大核心理念为支撑;将材料、技术、服务系统整合的建筑地下防水体系。


  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解决地下渗漏的指导思想,遵循治“未病”,“下游捞人,不如上游筑堤”。解决地下渗漏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将其视为简单的堵漏工程,应从“源头”、从“根本”着手,认真做好建筑地下结构,强化结构自防水。


  2014年6月19日,在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主办的“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产品新闻发布会上,龙阳伟业正式将该产品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在此之前,这款产品已经通过大量工程实践验证,是一套可从根源阻断地下渗漏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不仅仅实现做好了地下防水,更从根本、从源头提升了建筑地下结构的质量,保障了建筑安全。


  记者: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这款产品,所包含的内容?


  王伟:360度地下(系统)防水,并非一蹴而就、单纯的学术研发成果,而是结合工程实际,在大量的失败、挫折、教训中,创造出的一个崭新产品品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款产品经过了数百例工程验证,能够切实可行提升地下防水保证度,可有效保障和提高建筑地下结构质量。在建筑工程领域,它的思想基础是由传统的“材料导向论”过渡到“技术导向论”,最终上升为将材料、技术、服务整合为一的全角度的“思维导向论”,形成以“人”为主导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其中,“材料”指的就是我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产品,FS101砂浆防水剂、FS102混凝土防水密实剂。“技术”指的则是在这两种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技术体系创新——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体系。该技术作为龙阳伟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技术,被誉为“国内首创、国内领先”,填补了我国建筑地下防水领域的一片空白,被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列为“2006年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其中,《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中,给予“满足工程防水、且与结构寿命相同”等高度评价。在规范总则仍强调“刚柔相济”的背景下,拥有了在结构面层可以大面积取代柔性材料的合规性。这项技术作为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产品的重要基础,也是龙阳伟业强化自身“责任导向”企业得以持续的保障性资源。


  另外,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产品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商业模式。通过相关方的授权,从源头入手,全程管理,成为建筑地下防水系统的监督者、整合者的新型商业模式,是结合我国国情、体制、行业背景量身定制出的,是将好的技术、产品落实到建筑地下防水工程实践的一项重要保障。


  经过市场考验与工程实践,龙阳伟业以“思维导向”,致力解决“人”的问题的全角度系统解决方案逐步得到市场、客户的接受,并引领着地产部品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在2014年1月17日,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主办的,素有中国地产“奥斯卡”之称的“第十一届中国地产年度风云榜”获奖榜单在人民大会堂隆重揭晓。作为地产部品供应商的代表,我和中国地产界其他26人共同入选2013-2014年度中国地产“英雄榜”。这不仅标志着龙阳伟业成为了中国地产部品供应商新的标杆,更代表着龙阳伟业这项事业在中国地产界最高端、最权威、最专业的平台上得到了高度的认同。


  记者: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解决方案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都具有哪些特点?防水效果怎么样?


  王伟:首先,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以从“源头”、从“根本”解决地下渗漏问题作为指导原则,依托新型商业模式,对建筑地下防水关联方进行全程“追踪”服务,由传统的“被动防水模式”向“主动防水模式”转换,由传统的“主动防水形态”向“被动防水形态”转换。在实现防水诉求,解决地下渗漏问题的同时,更解决了建筑地下结构质量问题。其次,系统解决方案的构建,并非单纯依靠实验室的研究数据,而是结合工程实际,一点点探索出来的。再次,如著名工程专家杨嗣信教授曾提到“应用型技术越简单,越高级”。360度地下(系统)防水施工工艺简单,工程适用性强,具有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难题的特征。另外,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还具有“多、快、好、省”四个主要优势,即社会贡献多、施工工期快、工程效果好、综合成本省。


  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良好的应用效果,在国内数百例工程中,得到了实践验证。位于北京东三环亮马河畔的北京昆仑公寓,该项目地下4层,挖深接近20米,地下水位负6米,近14米浸泡在水中。通过采用360度地下(系统)防水,强化结构主体防水,在有效保障地下防水效果的同时,使建筑地下结构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物业方代表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文中国》栏目采访时提到:“昆仑公寓自落成至今已有八年时间,在这期间从未出现过渗漏现象,这在(亮马河)周边的项目中是很少见的”。 360度地下(系统)防水得到了诸多用户的高度评价与满意反馈,这是这一产品防水效果的最真实、最直接的反映。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驱使着龙阳伟业一直执着于“做好防水,更做好房子”,并始终坚守“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这一企业使命?


  王伟:对于企业来讲,企业使命代表了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表达的是企业在社会存在的价值及意义。龙阳伟业的企业使命是“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它向社会及团队明确传达的,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承担的义务。这份义务源于龙阳伟业洞悉的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地下结构质量及建筑安全的密切关系。而建筑质量优劣、建筑安全与否,将直接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这是由我们事业属性所决定的,我们认为,对于从事与民生相关的“吃、住、行”行业的相关企业,要心怀敬畏,要以追求社会价值为首要原则,即明确以“责任导向”为驱动,而非以业绩为导向,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同时,“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目前已成为业界及社会的共识,龙阳伟业始终坚守的企业使命,也逐渐为业界及社会广泛认同。正是因为长久以来,我们始终立足于建筑地下结构及基础安全,以从“源头”、从“根本”解决地下渗漏为切入点,经过多年的坚守与不懈努力,通过工程实践,提出了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在实践中提炼、总结出行业可遵循的理论架构,为指导未来产业更好发展建立了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这一企业使命,已经成为龙阳伟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不仅成为了整个团队的工作目标,同时更成为了龙阳伟业相关工作开展的底线与原则,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乃至岗位人员任职要求,均以能否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去设置、去衡量、去评价。它持续影响并决定着,龙阳伟业战略层的决策制定、思维方式直至价值取向的确立。


  多年来,龙阳伟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一直恪守“以信为本”的经营原则,坚持“做好第一”的战略思想。在工程服务层面,龙阳伟业作为一个商业公司自我坚守的基本原则是“宁得罪客户,不损伤工程”,即以做好工程质量为第一目标。龙阳伟业以“责任导向”为驱动,经过十多年的坚守,通过大量的实践成果,得到了政府、媒体、行业的认同,在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另一个对企业影响至深的因素,是龙阳伟业一直推崇的“水文化”。这是一种扎根本土,将东方的古老智慧,先哲理念拿来为我所用的文化体系,其核心思想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龙阳伟业“责任导向”的企业发展模式,就是“水文化”核心思想的重要延伸。龙阳伟业在十多年的成长中,一直感受、体会并依靠着水的力量,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拓荒之路。尤其在早期不被理解、举步维艰的阶段,龙阳伟业以近乎笨拙的“水滴石穿”的方式选择坚持,坚守住“一滴水”的姿态,并向社会传递着一种正向的能量,尽管微小,不足以完全改变现状,但存在就意味着希望,并通过这份希望,给行业及社会带来无限生机。


  龙阳伟业始终将“事业”作为第一产品,向社会大众“营销”;将“认识”作为第二产品,向行业“营销”;而将盈利的“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作为第三产品,向市场营销。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是一个天大问题,龙阳伟业不敢独善其身。这种强化责任的独特成长模式得到了新华社、国学管理研究中心等相关媒体与机构的强烈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计划以龙阳伟业为模型,开展“如何促使社会责任导向型企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龙阳伟业成长形态的剖析,探究出解决关涉民生尤其是“吃、住、行”等关键领域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记者:“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层面的关注,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王伟:龙阳伟业的企业愿景是“让建筑更安全”,企业使命是“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企业宣言是“我们不是伟大的企业,但我们在做伟大的事业”。说句实话,我们的想法,多年来并没有得到社会层面太多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面对很多嘲讽和讥笑。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我们以“责任导向”为驱动,以“按道理做事”为准则,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文化标识,经过十余年的坚守,通过大量的实践成果,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帮助下,我们的呼吁终于得到了认同,并开始在整个社会层面发酵!这让我们很欣慰。


  另外,从“源头”、从“根本”解决建筑地下渗漏难题,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多体系以及上下游共同整合的庞大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企业、一个领域,乃至一个行业可以独立完成的。因此,只有通过国家相关层面的重视,体制方面的引导及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落实,才能促使所有关联方认真履行责任,通过保障和提升地下结构质量,从“源头”、从“根本”解决地下渗漏痼疾。


  记者:地下渗漏事关百姓安危、社会稳定,在建筑地下防水工程领域,您及您所带领的龙阳伟业,相关工作主要从哪些方面开展?


  王伟:龙阳伟业始终立足于建筑质量和建筑安全的高度,专注于建筑地下防水工程,主要完成了三件事情,发现问题——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解决问题——360度地下(系统)防水;总结问题——建筑地下防水理论架构。相关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社会层面,通过大量公益活动传播正确的理念,将建筑地下防水正确认知的普及,作为工作的重点。2012年5月26日,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和中国建设报社联合主办、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我结合在建筑地下防水领域十多年的实践经历,发表了题为“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的演讲,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认可,同时在社会各界及主流媒体中引起极大反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头条、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4套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房地产报、凤凰周刊等均在重要位置刊登本次论坛内容和龙阳伟业“地下渗漏,防水没有做好,只是形式;房子没有做好,才是本质”等重要的观点。“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的论文,也荣获了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同时入编到《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 中国管理科学十年成果荟萃》。


  龙阳伟业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旨在让更多买房和住房的百姓认识到地下渗漏的危害,认识到地下渗漏与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关联。从而,倒逼一些不认真的建房者,从看不见的地下隐蔽性工程着手,加强对地下结构质量的重视。


  体制层面,竭力呼吁国家相关机构关注“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通过完善体制和修订标准,采取措施从源头、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渗漏问题。


  在新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提高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做出了重要批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旨在有效加强与提升工程质量,可以说,工程质量得到了空前重视。继全国政协委员走入龙阳伟业,形成“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正式两会提案,引起了社会、体制高度关注后,今年11月17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政协杂志社邀请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相关部委领导及专家,继续围绕地下渗漏主题进行了座谈,深入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完善体制与标准,龙阳伟业受邀作为重要企业参与其中,我进行了主题发言,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产业层面,认真做好工程实践的总结工作,积极搭建做好建筑地下防水应遵循的理论架构,从而推动整个产业正向、持续的健康发展。龙阳伟业从自身做起,竭力倡导新型商业文明,并通过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强化责任意识,从而,为进一步保障建筑地下防水产业正向、持续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市场层面,恪守“以‘信’为本”、“做好第一”的企业经营战略。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坚持“责任导向”,与合作伙伴一起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践行“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的企业使命。在渠道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营销管理和工程管理工作,稳健有序地扩大了产品的市场份额,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获得行业及客户的高度认可与信任。


  文化层面,龙阳伟业推崇“珍惜”、“责任”、“感恩”、“敬畏”的价值取向,信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水文化”,相信今后会成为从事建筑地下防水相关企业的参照。


  记者:近一段时间,“楼塌塌事件”频繁爆发,暴露出我国建筑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伟:近几年来,城市路面塌陷事件频发,建筑倒塌事件也呈上升态势,已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我想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将建筑结构和建筑安全的关联关系告知大众,让百姓知道,如果建筑结构质量不好或后期遭到破坏,会直接危害建筑安全。第二,是要排查现有建筑的安全隐患,对存在结构问题的建筑,要及时采取加固等措施,从而避免房屋倒塌等重大事故的重复出现。最后,要“防患于未然”,对新建建筑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地下基础结构抓起,不要再给未来埋下危险的“种子”,避免走入“一边清旧账,一边添新账”的恶性循环。


  记者:2013年,在新华社全媒体“发现中国创造力”大型报道活动中,龙阳伟业作为建设行业唯一代表,被评选为中国创造力代表企业,同时被编入《中国2012-2013创造力报告》,在业内引发了较大的震动。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使得龙阳伟业能够入选,而龙阳伟业的入选又意味着什么?


  王伟:首先,我们很荣幸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认可。我觉得龙阳伟业能够获选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我们的自主研发的“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这项技术在2006年,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评为“国内首创,国内领先”,填补了我国防水领域的一项空白。因此,这项技术被住建部列为“2006年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所以,从创新能力上来讲,龙阳伟业具备了入选和参评的资格。


  然而我们在理解我们这项技术创新的时候,更多的认为它是一种回归,而不是创造。因为这项技术,以及基于该技术的360度地下(系统)防水产品,其核心的理念很简单,就是要求盖房子的人“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盖好房子”。只要建筑各相关方都在以盖好房子为首要目的的时候,建筑地下防水的效果会立竿见影有显著提高,而且与此同时建筑质量也相应的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我们的技术和产品,从根本上说,便是通过这样一条路径来实现地下防水效果的提升。然而,“好好盖房子”这一理念是千百年来,从我们老祖宗盖房子时就一直遵守的,并不是我们步入新时代之后创造的。因此,我们更愿意把我们的“创新”看成是一种回归。


  从这个角度来说,龙阳伟业入选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而是龙阳伟业对自身“为中国建筑质量提升做出贡献”这一企业使命的不懈坚守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更重要的是,龙阳伟业在坚守社会责任和企业使命的基础上,打造了基于社会责任的新型商业模式,并开创了新的企业类别——“社会责任导向型”企业。简单地讲,就是说当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宁愿牺牲掉企业利益,也要坚守社会责任。我认为,这才是我们入选“发现中国创造力”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也十分重要,因为这是我们能够坚守社会责任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能够打造出一套新型商业模式的支点,从而让龙阳伟业能够更好地,更有底气地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我认为,我们开创的新型企业类别,即社会责任导向型企业,是我们入选的根本原因。


  换个角度来看,龙阳伟业的入选其实也反映了当下的一种趋势——社会对一个成功企业的评判标准开始产生变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一个成功企业都是从商业层面来定义的,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资产、产值、还有利润等。龙阳伟业是一个小型企业,目前的状态是人员不过百,产值不过亿。这样一个在传统意义上的小企业,居然得到新华社等社会顶级层面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入选“发现中国创造力”,被编入《2012-2013中国创造力报告》,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我认为这反映出了社会层面对一个成功企业评判标准的变化。具体而言,社会层面开始关注一个企业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是否称职,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商业角色是否达标。换句话说,社会层面现在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值利润,更关注企业对社会层面的延伸贡献。龙阳伟业的入选很好的印证了这样一个趋势,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企业,通过多年来对企业使命的坚守和践行,创造了很大的社会延伸贡献,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记者:最后,请您对我国地产行业的建筑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进行阐述。


  王伟: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理解什么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去探寻建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社会如果不能可持续发展,那么社会中各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人类社会的核心要素就是人,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类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我们认为建筑安全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为建筑安全满足的是人类最核心、最根本,同时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子系统,是统一在整个思路之下。因此,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现在建筑行业经常讲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理解“以人为本”的核心。很多时候,盖房子的人经常在表面工作下功夫,例如户型、装修、朝向、风水等等。这些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去满足人类的体验需求。但是殊不知人类对体验的需求是建立在人类对安全的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础上。也就是,人类要先有安全的保障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对舒适生活,良好体验的需要。人类在使用建筑时最核心、最首要的根本需求便是安全。因此对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根本在于建筑安全。


  此外,建筑安全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具备极大的价值。当下建筑行业对建筑安全的忽视十分普遍,“楼倒倒”、“楼歪歪”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楼体本身裂缝丛生,居然仅仅缠绑胶带敷衍了事,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住户的人身安全。建筑安全直接保障的是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离开了建筑安全的建筑可持续发展是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而且,更进一步说,建筑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也就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像“楼倒倒”等案件很容易激化并放大社会矛盾,形成冲突。因此,建筑安全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也有着极高的战略意义。


  鉴于此,一方面,从体制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流程制度,从而严格确立建筑行业的行业要求以及行业规范;同时,大幅提高违规成本,从而净化行业乱象。另一方面,作为建设行业的从业者,需要一种正视问题以及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建设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需要秉持一种建造安全、坚固、耐久房子的价值取向,才是确保建筑安全,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


  最后,建筑安全,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希望更多的关联企业能够以身作则,以“社会责任导向”驱动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建筑质量,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微信公众号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扫码关注